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埔里手工紙業---回顧歷史, 面對未來---


紙的形成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中國,成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有了紙,文化才得以傳播,歷史才得以傳承。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始於清末時期,以中國傳統的造紙術生產竹紙,竹紙亦稱草紙,主要以竹、稻草原料製造,是一種品質粗糙的普通紙,例如祭祀用的金紙即是竹紙的一種,泛指民生、宗教用紙。
   日治時期,治台日人發現埔里的水質純淨,適合製造高級的「日本和紙」,於是在西元1935年,由日人橫溝大藏,在烏牛欄橋下(今埔里愛蘭橋)搭建工寮試驗造紙, 但這個紙寮未即生產隨即不幸被溪水沖毀。1937年橫溝仍在原地重建紙寮,工寮改建成木造廠房,從恆吉城招募人工開始訓練造紙人員,林雙傳、洪亦漢先後進紙寮受訓。
右起第一人: 洪亦漢. 恆吉城


                                                
洪亦漢時期的紙寮, 1940年












當時因是沿襲日本人的造紙方法,所以仍舊使用構樹皮來當作主原料。前來台灣開拓經營的日本人中有專精美濃和紙製作的匠師,由此改良自中國的日式造紙術開始傳入了埔里。日式造紙中製作上最為困難的道具之一是抄紙用的竹簾,本來都是向日本本地業者採買,因價格昂貴不容易取得, 後來由林雙傳的弟弟林榮昌習得了織竹簾的技術,自行創業專製竹簾網,進而促使埔里紙業的發展。

林榮昌故居, 昔日的竹簾網工作室. 現為紙漿畫工作室.恆吉城 
日人奠定了埔里手工造紙的基礎,直到台灣光復後,經濟日漸發達,國內用紙的需求量大增,因此埔里的手工紙產業開始快速發展。至民國60年左右,台灣、日本、韓國開始經濟復甦,日人當時製作的美濃和紙為構樹皮紙類,並不適用於毛筆書法上的使用,於是埔里造紙業開始著手研發書法用的宣紙,除了供應台灣內銷外,開始外銷日本、韓國,而且供不應求,當時埔里的紙廠已經增加到50間左右,埔里成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並且為埔里紙業在國際間樹立了相當的地位,這時期投入宣紙研發的技師多為年青世代的造紙技術人員,如林哲俊,陳正輝,陳文字,張百富,謝正秋,施春盛 等, 其研發的宣紙品質,備受日本人喜愛,至今仍是日本文房四寶中不可或缺的紙種,民國70年至80年期間可謂是埔里造紙業的全盛時期,埔里也被稱為台灣手工紙的故鄉。

右上第三位 黃鳳嬌, 13歲時的原料女工合照, 現任技順企業有限公司董娘. 
50年代恆吉城子弟,
右起林哲俊, 陳正輝,張百富。
 
哲俊於紙寮內調製紙漿的背影,
 現任技順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恆吉城
 
雖然埔里擁有先天上的好條件可做為台灣手工紙的重鎮,仍舊趕不上時代的工業化與資訊化的腳步,研習書法的人口日漸減少, 生育力降低, 年輕人不再從事3K勞動等等因素, 埔里的手工紙業已不再有70年代時期的活力,現在以手工紙為生的人口已經沒有以前多了。埔里的手工紙工廠面臨的危機不再只是停工的問題,80年來所累積下來的造紙工藝目前也處於後繼無人的狀況。造紙產業並非隨時隨地都能無中生有,而是要配合先天良好的自然環境與動輒三代人無私的投入發展才能落地生根的事業, 一旦消失就很難再有。

所幸台灣的年輕世代中慢慢有了重新檢視在地文化,保護在地特色的行動,埔里也不落人後的有了"廣興紙寮"發展手工紙觀光工廠,更有"造紙龍手創館"推廣現代紙藝休閒園區, 每逄假日以及學校的戶外教學埔里地區必定熱鬧滾滾, 現在更有恆吉城的年輕子弟兵 "紙匠手工紙工房" , "賴志旺工作室", "技順企業有限公司"  積極投入埔里紙藝承傳的行列,希望透過設立"紙學堂"教授手工紙製造技術,真正的完成深入探訪手工紙藝的文化事業。